前言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十三五”时期,余姚市和望谟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组织领导、人才支援、产业帮扶、劳务协作、资金使用、携手奔小康“六大任务”,助力望谟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望谟县脱贫人口多、脱贫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防止返贫压力大,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基础差、致贫因素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巨大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根据党中央关于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工作部署,“十四五”时期,由惠东县帮扶望谟县,原帮扶望谟县的余姚市不再帮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助力望谟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意见》《“十四五”时期惠望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围绕优化协作机制,加强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金融协作、乡村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协作,为深化“十四五”望谟县东西部协作实践提供依据。
本规划期限为5年,即2021年~2025年。
第一章规划基础
2016年以来,余姚市和望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深入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姚望协作,助力望谟县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10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6601户115992名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020年全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彻底撕掉了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为“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强部署促互访,组织领导来往日渐紧密。两地坚持高位对接,密集互访,互动衔接,并在两地举行了党政联席会议,签订了《余姚望谟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备忘录》,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望谟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县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级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领导小组,解决协作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地推动和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十三五”时期,两地党政主要领导累计开展互访14次,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高层联席会13次,共商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签订框架协议,确定协作机制、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重项目促监管,资金使用方向日趋精准。一是资金精准安排项目。“十三五”时期累计收到宁波余姚市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1805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5个且全部完工,覆盖带动贫困人口30000余人,2016--2019年项目资金报账率100%,2020年项目资金率报账98.78%。共获得宁波、余姚社会帮扶资金共计3062.76万元(含物资折价)。二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印发《望谟县扶贫协作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同时,聘用第三方审计单位,对项目资金做好自查自审工作,确保资金拨付使用符合各项规章。
(三)选干部促提升,人才交流成效日益显著。一是帮扶上强一点,持续深化组团帮扶。“十三五”时期,余姚市和望谟县累计结对收徒35人,教育帮扶上打造了2020年全国“五四”青年奖刘秀祥工作室、望谟县急诊中心、天一励志班、实验高中“宏志班”,本科上线率从17.8%跃升至63.44%,上线率在全州9个县市中排名第三;医疗帮扶上重点培育了急诊创伤、儿科、妇科、放射科等望谟县急需的医学学科人才,创造望谟医疗史上一系列的“首次”,成功传授了膀胱结石微创、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无痛分娩等技术,填补望谟系列医疗技术的空白。二是政策上暖一点,持续扩大人才交流。制定出台《望谟县脱贫攻坚一线挂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望谟县挂职、选派、异地任职干部回家探亲及县城城区公务活动交通保障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为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活保障。2016年以来,余姚市共派选了170名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到望谟挂职帮扶;望谟县选派了289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余姚交流学习。在两地干部锻炼交流、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交流等方面形成了交流合作体系。三是培训上精一点,持续提升干部素养。望谟县委、县政府专题开设脱贫攻坚专项能力提升班等课程,奋力跑出脱贫攻坚的望谟“加速度”,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十三五”时期共开展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次培训80期,8934人次,其中,党政开展党政干部培训16期,1691人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64期,7243人次(含教师、医生)。
(四)抓招商促产销,产业合作方式日渐全面。姚望两地找准定位,立足地域产业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扶贫协作长效机制,出台《望谟县与宁波市产业合作招商引资政策》,推动望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招商引资稳中向好。“十三五”时期通过东西部协作,吸引东部资金8.21亿元到望谟县投资,引导企业到望谟县投资13个,项目受益贫困人口数7251人;二是共建扶贫车间和就业创业孵化园。在望谟县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新建9个扶贫车间和一个就业创业孵化园,引进17家企业入驻,带动贫困人口768人。三是消费扶贫多面推进。“十三五”时期共收集14家供应商32条产品信息。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扶贫产品的有8家供应商。针对望谟县农产品丰富但市场销售渠道少等困难,与余姚市共同建立电商平台,组织宁波网红直播带货,积极推动“黔货出山触网”,联系在余姚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努力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增收优势。“十三五”时期,通过产销对接、开设直营店、商超对接、网络销售等途径帮助销售农特产品及工艺品1.1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3130人;四是旅游帮扶推动三产。签订旅游帮扶协议,多次开展旅游推介会,引进浙江籍企业到望谟考察旅游发展,引导余姚干部职工到望谟开展工会疗休养,积极推动新屯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创建望谟历史上第一个3A级景区。
(五)扩外输促内拓,劳务协作机制日显成熟。一是劳务协作品牌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增收。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措施、深化协作,建立持续脱贫、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姚望相助、就业相扶”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通过组建两地联合党委、出台《“党建引领.姚望相助.就业相扶”工作方案》、设立外出务工奖励基金、提供爱心岗位、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劳务协作工作市场化程度,动态清除全县有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市民户的“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十三五”时期,累计帮助贫困劳动力2383人到浙江省就业、4128人在省内就近就业、1811人到其他地区就业。二是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质量持续提升。针对望谟县劳动力东部就业竞争力不足等情况,通过开办厨师烹饪、专业器械维修等东部对口紧缺岗位培训,稳步提高望谟县劳动力的综合素养,举办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班150期,培训贫困人口6202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3708人。同时,积极争取余姚市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对在余姚务工的望谟籍贫困劳动力每季度每人补贴5000元,全年补贴2万元。三是“蜂王行动”带动就业总量稳步提高。组建了望谟县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16个乡镇(街道)组建了分公司(麻山镇设立子公司),165个村(社区)组建了劳务合作社。由两地人社部门深入挖掘望谟籍在余姚务工中有能力、有经验、号召力强的务工青年,将原本零散的务工人员群体优化为“蜂王”带领下的“蜂群”,着力形成“蜂巢”集聚效应。“十三五”时期望谟共寻找、培育“蜂王”158名,带动4320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020人。
(六)聚合力促攻坚,携手奔小康大格局日渐形成。一是结对关系持续深化。“十三五”时期,实现余姚市7个经济强镇与望谟县7个乡镇(街道)结对;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方式,实现余姚市34所学校与望谟县32所学校结对;实现余姚市17所医院与望谟县17所医院结对,15个乡镇卫生院实现结对全覆盖。二是“万企帮万村”活动持续强化。“十三五”时期,余姚市有50家企业、12个经济强村、9个社会组织和望谟县50个村(其中42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一对一”或“多对一”方式结对,实现深度贫困村结对全覆盖。三是致富带头人培训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望谟县共培训致富带头376人次,其中,县级培训324人次;州级培训52人次。四是社会帮扶力量持续壮大。依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特色模式,积极推广使用国家扶贫办“社会扶贫网”,发动余姚市共青团、妇联、残联和红十字会等群团部门积极主动与余姚对口部门对接工作,借助宁波余姚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注册贫困户累计注册贫困户27677万人,实现贫困户注册全覆盖,获得捐赠资金33.3486万元,形成社会参与、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规划,需要全面精确把握新形势新机遇,坚定协作自信,奋力开创惠东县与望谟县东西部协作新格局。
从机遇来看,国家设立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明确“四个不摘”原则,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为望谟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的印发,为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纵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相互叠加,“黄百铁路”“望谟港口”等重要交通要道的建设,将促进望谟县“东融、西合、南向、北联”的大交通格局形成,拥有西南地区出海“黄金水道”的地理区位优势,为望谟县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全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州实施乡村振兴、工业强州、文旅兴州、教育立州、城市带动五个主战略,都将为望谟县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优势来看,惠东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6.3亿元,入选2018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榜第48位,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排名榜第48位,具备帮扶望谟的经济基础。惠东县作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示范和前沿,具备创新、研发、人才的优势,能为望谟补足短板。但惠东县因资源短缺、成本增加等问题,存在着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的需求,而望谟县具有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具备承接惠东产业转移等要素、条件和基础。
望谟县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与全州全省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但也要清醒看到望谟县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的短板,特别是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有待加强,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依然艰巨,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覆盖面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双重短板叠加。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不强,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低,缺乏精品名品。农村居民就业质量不高,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外出务工吸引力减弱,农民外出务工的意愿不强,东部企业普通劳务需求逐步降低,中高级技术工人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望谟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层次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对两地劳务协作提出了挑战。要建成经济发展全面加速、生态屏障全面巩固、人民生活全面丰富、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治理全面进步的奔跑望谟、激情望谟、七彩望谟、骄傲望谟、奋进望谟,除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外,还需要东西协作帮扶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章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二三四”的发展总体思路,对标对表州委“两大一高”主基调和“五个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牵引,打好绿色生态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加强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社会协作、民生社会事业协作、乡村建设、金融协作、改革创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资源赋能,农业农村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一)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将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精心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完善协作机制。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东西部协作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在政府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下有序参与东西协作工作。
(二)坚持聚焦重点,全面协作。深化产业、就业、消费三大协作,不断增强望谟内生发展动力,聚焦产业有发展、群众有就业、产品有市场,深化产业、就业、消费协作。全面推进金融协作、民生事业发展、社会协作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协作促发展,全面推动两地合作共赢走深走实。
(三)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惠东“所需”和望谟“所能”,加强资源要素的合理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惠东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市场等优势与望谟的资源、气候、旅游、人文、劳动力等优势深度结合,推动两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形成协作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抢抓国发〔2022〕2号机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要目标,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推动惠东县与望谟县建立更加紧密的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打造东西部协作帮扶、携手共同富裕的样板,促进协作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样板县。
“十四五”期间,惠东县与望谟县合作共建1个产业园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品不断丰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新兴产业实现量的突破。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协作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城乡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干部、专技人才互派挂职力度保持稳定、交流领域全面拓展。基本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 “三位一体”东西协作大格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乡村振兴示范点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协作地区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惠东县与望谟县合作共建1所以上示范性学校和1家以上示范性医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
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加强两地产业匹配度分析,提升产业合作贴合度,按照“广东企业+望谟资源”“广东市场+望谟产品”“广东总部+望谟基地”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深化务实合作,构建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新时期协作体系,吸引广东企业到望谟投资兴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
创建望谟县惠黔东西部协作共建“两江一河”精品果业产业园区,借鉴广东现代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结合望谟县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芒果为主,板栗、青柠檬、火龙果为辅,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产业规模联营、集群发展。坚持“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从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方面加强合作,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以深加工建设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采后附加值,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培育市场营销网络;结合蔗香特色产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风情资源、江河优势资源等,将精品果业与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架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将“两江一河”精品果业产业园打造成望谟县农旅融合示范区。
专栏1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项目 |
1.蔗香青柠檬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园区排水沟(园区大门至政府)3000.00m,挡土墙1990.00m³,拦水沟60.00m,配药库房120.00㎡(按临时建筑设计),施药调配房45.00㎡(按临时建筑设计),配药池24.00m³,管理用房120.00㎡(按临时建筑设计),加固澺洪沟250.00m,三相通电线路500.00m,PVC通水管(管径3cm)2200.00m,转运平台980.00㎡等。 2.蔗香青柠檬基地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园区采摘步道总长度6697.80m,宽度为1.6m,面积为10716.48㎡。(采摘步道长1598.20m,宽度为1.6m,面积为2557.12㎡;采摘步道梯步长5099.60m,宽度为1.6m,面积为8159.36㎡。) 3.望谟县红⽔河沿岸热作精品⽔果项目。在国有林场沿江一带可视范围实施芒果种植0.3万亩,及相关配套设施。 4.望谟县芒果集散中⼼建设项目。在油迈、乐元、昂武、桑郎4个芒果主产乡镇产地分别建设占地面积300㎡分拣中心,在平洞街道建设占地面积5亩的集芒果分拣、包装、存储(气调库3000m³)、交易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及配套设施。 5.望谟县板栗分散⼩冷库建设项目。在石屯、平洞、乐元、油迈、大观、新屯各建设一个板栗产业集中区建设板栗小型集散中心,每个集散中心占地面积500㎡,同时配套600m³冷库相关设施。 6.芒果精深加工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生产车间,综合办公楼,宿舍楼,冷库等设施;建设生产线2条,主要设备购置为分选机、自动清洗设备,高压均质机、巴氏杀菌机组、压榨机组、过滤机、三合一灌装机等;以及设备安置与调试;项目水电、消防等附属工程建设。 7.蔗香镇滨湖小镇红色文化园建设项目。红色文化长廊、藏品展示厅、忆苦思甜体验房、红色精神船形标志建筑、相关配套设施 |
加强与惠东县产业匹配度分析,提升产业合作贴合度,错位发展首位产业、首位产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的双重机制,立足“惠东所能、望谟所需”,加快与惠东县生态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新型建材业、基础材料产业、中医药产业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对接,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开展产业链配套协作, 促进产业集聚。
积极推动惠东县各级龙头企业到望谟县投资建设种养殖等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紧紧围绕“三果两茶”、中药材、食用菌、蔬菜、养牛、生态畜禽、生态渔业等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高质量打造山地绿色高效农业。有条件的乡镇积极争取协作支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推进林业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立体林业,推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果树、澳洲坚果、油茶、花椒、花卉苗木、木本药材等特色林业,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积极申报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农产品商标,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引导农业种养与加工、文教卫旅游、环境治理和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到望谟县投资发展,协作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构建要素集聚、业态融合、科技集成的多元产业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进培育优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动板栗、精品水果、“两茶”、中药材、畜禽等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初加工等设施。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黔货出山”“黔货入粤”。
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做强多元旅游业态。构建惠望两地旅游合作平台,加强惠望旅游线路的对接,互送客源、线路互联,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到望谟休闲度假。深化旅游市场营销合作,加强对广东等重要客源地的精准营销,开发更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旅游产品。依托麻山镇卡法村红色教育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打造一批惠望东西部协作红色文化精品旅游项目和山地户外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推动望谟“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企业培育和引进工程,共同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创新力强的本土企业及高新企业,积极推进大中小市场主体融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聚焦特定细分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道路。构建市场经营主体间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精准开展服务市场主体行动,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对外合作、管理提升等支持服务。
依托“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合作平台,充分利用贵州现有茶博会、酒博会、辣博会等展销平台,共同定期举办产品展示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促进两地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对接、技术合作、信息互通、市场共享。
专栏2产业协作重点项目 |
1.大力发展种养殖和中药材产业。”十四五”时期,支持桑郎生态渔业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昂武生态渔业(扶贫)开发暨田园综合体项目大水面生态渔业、边饶镇九阳河生态渔业项目、望谟境内大水面生态渔业开发项目、优质肉牛基地建设项目、康农生态种养一体化循环项目等养殖产业发展;支持平洞街道办岜赖村者康组魔芋种植项目、新屯茶旅一体化项目等种植产业发展;利用惠东县的技术产业优势,实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提升、品牌建设和加工基地提升工程等举措,积极推进艾纳香、通草、铁皮石斛、白芨、小花清风藤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支持5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蔗香农业康养综合体建设等项目建设。 2.实施三地农业升级改造工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整修田间道路,加强农业产业路、机耕道建设,产业路、机耕道与乡村公路对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初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建设。支持打易镇、边饶镇、石屯镇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支持大观镇食用菌基地配套设施灌溉工程、桑郎镇食用菌基地配套设施灌溉工程、耕地地力质量等级提升建设项目、农业产业绿色防控项目等实施。 3.打造文化旅游经典景区、精品。完善建设非遗展示中心、民族文化展示体验区,支持蔗香镇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建设项目、蔗香镇布依族特色食品开发项目建设项目、蔗香镇休闲度假村项目建设项目等实施;合理开发中共黔桂边区委旧址、卡法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支持黔西南州长征文化公园建设、长征播东会师纪念馆建设、石屯镇翁村包树红军长征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促进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拓展、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挖掘与包装布依族、苗族传统工艺产品,做响民族刺绣业,延伸发展扎染、竹器、银饰、王母玉石及糠包等旅游商品。 4.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突出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利用,打造“冬季康养、暖心望谟”系列旅游品牌。积极开展旅游营销宣传,拓展黔中城市群、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市场,强化与周边地区游客互送和景区互认,协同开发区域旅游市场。推动多种营销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宣传营销,举办“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各类体育赛事等旅游宣传活动,利用好全省旅发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营销平台,鼓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上下游企业开展线上联动销售,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开展营销。 |
第四章深化劳务协作 完善对接机制
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进一步加强两地劳务合作,建立和完善劳务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惠东县的综合优势和两地互设劳务工作服务站(点)的纽带作用,围绕望谟县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近就业或转移就业,加强在援企稳岗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车间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区域劳务品牌培育等领域的帮扶协作力度。
支持惠东县各类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望谟县务工人员特别是脱贫人口,建立长期稳定用工关系。利用惠东地区依靠港珠澳发展契机和惠东鞋业制造基地的优势,惠东人社部门出台在惠望谟籍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促进望谟劳动力到惠东地区务工就业。惠东县把吸纳望谟县脱贫劳动力较为集中的用工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落实援企稳岗、减税降费、扶持补贴等优惠政策,以稳企推动稳岗。积极引进惠东地区的优质企业在望谟建立工厂或加工基地,促进一部分劳动力在县内就近就业,实现两地惠利共赢。惠东县协助望谟县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加强对残疾人、边缘易致贫户等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望谟县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作,加大惠望共建就业车间建设力度,促进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近就业。
两地结合实际需要互设劳务工作服务站(点),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推进望谟在惠东县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对口帮扶作用机制,加大劳务工作服务站点的服务力度,多形式、针对性开展政策宣传、岗位信息推送和就业跟踪服务,积极搭建完善用工对接平台,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促进入惠劳动力稳定就业。两地共同推进实施医保异地结算政策,为望谟在惠务工脱贫劳动力异地就医提供优质服务。
以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边缘户、低收入户劳动力等为重点,持续加大两地就业培训协作力度,不断壮大望谟县农村技能人才队伍。惠东县帮助望谟创建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通过将惠东师资引进或是组织望谟县相关人才到惠东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电商人才等培养培训。充分利用惠东县职教和技工学校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帮助望谟学生到惠东县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就读并实现稳定就业,通过“订单式” 培养和合作共建等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惠东县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行动,围绕望谟县产业转移需要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两地共同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在惠务工人员带资源、技术、业务回乡创业。
第四节培育区域劳务品牌
探索培育望谟县劳务品牌,通过充分挖掘望谟县与惠东县劳务市场需求,完善劳务市场信息网络,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望谟县特色劳务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3劳务协作重点项目 |
1. 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望谟在惠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工作,探索实施异地就医备案登记和医保异地结算政策,优化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拓展、医保基金监管等业务,探索将惠东县望谟籍务工人员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服务体系。开展“万企帮万家”稳岗就业行动,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岗补贴政策,对符合政策补贴人员给予一次1000元稳岗就业补贴。 继续探索“党建+劳务协作”新方法,把党建引领有组织外出务工作为望谟脱贫户增收的主渠道,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层层推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引导和激励活动,探索后疫情期稳岗就业的“惠望”劳务协作模式。继续实施“蜂王行动”计划,带动脱贫劳动力创业就业。探索与惠东县实施“领雁结对”帮扶计划,帮助望谟一批脱贫村实现脱贫成果提质增效。 2.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十四五”期间,每年与惠东县共同开展一定数量的劳务协作培训班,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补助项目,重点对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边缘户、低收入户劳动力给予培训生活补贴,每年培训一批农村劳动力,帮助望谟农村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培训一批致富带头人,惠东县通过各种方式援建就业帮扶车间,支持一批学生到惠州市商贸旅游学校、惠州市工程职业学院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或到惠东县企业顶岗实习。 3.劳务品牌建设。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重点行业,以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作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单位,采用“地区+(企业)产业行业(职业)”的形式命名,积极探索打造望谟县“一县一品”劳务品牌。 |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优势,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理念,深化开展消费协作。主动对接惠东等发达地区,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包装宣传、开拓市场等服务,持续发掘本地农产品潜在优势,增加商品数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作,深化农产品品牌培育。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开展网红直播助农、主流媒体展播、线上线下集中展示等宣传推介活动、放大宣传效应,营造消费协作良好氛围。
第一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将望谟县更多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范围,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认定等作用。以协作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和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双认证”的基础上,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散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积极推进农产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广“合格证+追溯码”模式,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100%,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舌尖上安全。
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节点布局,综合考虑县域物流服务范围和辐射能力,以及产业园区、城镇居民区、农业基地等因素,加快建设县综合物流中心、片区物流中心和乡镇配送中心等物流体系的规划布局,即“1+2+N”体系的建设。“1”是县综合物流中心(园区),承担快递综合物流仓储功能,集聚一批专业化快递物流企业,融入区域商贸流通网络。“2”是2个片区物流中心,依托罗望高速、蔗香高速支线建设大观物流中心、蔗香港物流园2个片区物流中心;“N”即依托邮政、交通、供销、电商等物流网络,不断完善乡镇(街道)配送中心、村配送站点建设,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第三节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望谟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望谟县地域公共品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市场品牌,以“地理标识品牌+龙头企业品牌”双轮驱动的战略占领市场高地。加强特色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公益宣传和品牌建设工作,加快望谟芒果、望谟油茶全国地理标识保护申报,加大望谟板栗、八步紫茶等现有品牌推广应用,打造望谟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打响望谟县“绿色牌” “有机牌”,加快实现“望谟产品”向“望谟品牌”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与惠东县共同编制发布望谟县产业、产品等基础信息,建立消费协作信息监测体系,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推进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网、东西优选网、“广东政府采购扶贫馆”、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和网上直播带货等线上平台建设,利用电子商务等模式持续构建消费协作体系。引导惠东县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采购望谟县芒果、澳洲坚果、板栗、油茶、紫茶等农特产品,以消费促进群众增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莱篮子”产品配送中心等平台,助推“黔货出山”。
专栏4 消费协作重点项目 |
1.加强 “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的认证、溯源,争取获得望谟县地标产品认证。引进惠东县企业建立直供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争取惠东县协作资金的扶持,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的帮扶,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 2.构建产销平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等平台,推动“一码贵州”与对口惠东县、惠州市购物平台的链接,继续发挥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和网上直播带货的作用,提升望谟县农产品的影响力。 |
进一步完善两地人才协作体系,加大对教科文卫等领域人才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惠望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坚持党政干部双向挂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互派交流、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机制,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素质互进,奋力推进两地协作人才交流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围绕望谟县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惠东县对口帮扶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沟通联系,推动重点领域人才和产业发展需求“双向对接”,积极组织望谟党政干部、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惠东县挂职锻炼、跟岗学习、集中培训,逐步构建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工作机制,通过开展“一带一”“一带多”帮教活动,发挥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望谟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基础上,争取惠东县在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乡村规划、社会治理、环境整治、经济管理和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支持,打造体系化人才协作机制。积极与惠东县医院、学校、文化、科研等机构建立结对关系,开展结对协作,互学互鉴。共同建设“互联网+”健康医疗和教育服务项目,开展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引导援望人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惠望东西部协作工作中创先争优、冲锋陷阵。激励援望人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在级别晋升、职级评定、奖励表彰方面优先考虑挂职时间长、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人才。为援望人员工作、生活提供服务保障,及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援望干部对“第二故乡”的荣誉感、归属感。
专栏5 干部人才培养交流重点项目 |
1.专业人才交流培训。“十四五”时期,每年组织一批干部人才赴惠东县跟岗学习和开展交流培训,引进一批惠东县干部人才到望谟县开展学习交流的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培训人员的差旅报销、生活补贴、保险办理、健康体检、岗位保障、职称待遇工作。惠东县每年为望谟举办 1~2 期培训班,对乡村振兴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惠望两地探索实施科技人才协作,提升望谟农业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等能力。 2.关心关爱援望人员。通过提供干事平台、强化服务保障、畅通交流渠道等方式,严格落实挂职干部待遇保障,强化挂职干部作用发挥;通过改善援望干部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建立表彰激励机制,采取召开座谈会、颁发援望工作纪念章、将挂职干部健康体检纳入年度干部职工体检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等方式对援望协作人员表达关爱和感谢;定期开展“专家人才故事”宣传活动,每月报送信息简报1篇以上,协调融媒体中心、政府官方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全年不少于3篇以上,深入挖掘和广泛报道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涌现出的挂职干部先进事迹、典型事例,进一步增强专家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使命感。 |
积极争取做好金融业态和金融产业链提升对接工作,协力拓宽融资渠道。充分挖掘两地投融资需求,遴选符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项目开展合作。推动信用评级较高的惠东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望谟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引入保险资金提供担保增信
服务。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全民参与,形成新阶段东西部协作强大合力。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深入开展全国扶贫日、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引导工商联、商会、民营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积极推动望谟县经济社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助力。
引导惠东县民营企业以及企业联盟、商协会等社会组织与望谟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结对协作,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形式,积极参与村内道路、小型供水工程、分布式清洁能源、仓储物流、公共照明、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建设和管护,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充分利用自有媒体、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企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的风采。
争取惠东县将望谟县纳入劳模(职工)疗养目的地,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劳模(职工)赴望谟县开展疗休养活动。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系广泛的作用,组织参与爱心捐助、义务支教、助学助困、消费帮扶、医疗救助、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帮扶活动。继续创新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帮扶车间认定,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教育、科技、乡村治理等领域协作的新路径。结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招募应届毕业生到望谟县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医疗、教育、科技、乡村治理等协作。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多渠道参与经济合作、技术交流、产业招商、旅游推介、农产品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有能力、有愿望的企业、群团组织、慈善机构、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和交流合作。着力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凝聚协作合力。对进入贵州的各种协作资源,按照突出重点、合理使用的原则,逐步形成纵横联手、内外合力的新局面。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协作工作优先位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发展活力。深化惠望双方医院、学校以及文化、科研等机构的结对关系,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机制,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协作方式。加强残疾人、养老、妇女儿童关爱保护、社会事务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协作力度。
做好与惠东县对口协作、师资培训、对口招生和支教工作,帮助望谟县提升教育发展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实现东西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共享。充分发挥惠东县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两地院校合作,争取惠东县部分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与望谟学校(含幼儿园)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组团式”教育协作为模式,通过选派校长、教师和校校结对方式,建设东西部协作示范学校。加强惠望职业教育协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和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协作水平。利用惠东县职业教育资源和顶岗实习就业岗位,巩固职业教育协作试点成果,提升望谟农村脱贫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就业能力。定向招收望谟脱贫户家庭学生到惠东县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就读,并协助学生稳定就业。
专栏6 教育协作重点项目 |
1.建设示范学校。惠东县选定1所中学和1所中职学校与望谟县1所中学和1所中职学校共建示范校,结成“一对一”对子学校。惠东县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到望谟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幼儿园支教。望谟每年选派一定数量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惠东县跟班学习或交流锻炼。“十四五”时期,惠东县至少帮扶望谟县建设一所示范性学校,建设1所(小学或初中)人工智能教室;帮扶望谟县建设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设施和援建一批学校直录播室设备配置。 2.引进优质品牌资源。引导惠东教育集团、学校在职校长、退休校长等到望谟领办一批学校,通过教育教学诊断、教师培训,建设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帮助望谟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辐射带动望谟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提升,把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作为对口帮扶的终极目标。 |
加强惠望两地在医疗卫生机构、远程医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做好望谟县级综合医院的帮扶工作,发挥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等医疗服务功能,提升对口县级人民医院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管理水平。全面启动人才交流计划,完成望谟县医疗卫生专科人才培养。通过选派望谟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前往惠东县跟班学习,惠东县选派医疗专家到望谟指导培训,帮助望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县、乡、村医疗卫生管理水平、诊治能力、服务功能。
专栏7 医疗卫生协作重点项目 |
1.示范性医院建设。 “十四五”时期,帮助望谟县建设一家示范性医院,充分利用惠东县资源帮助示范性医院建设提质增效。 2.远程医疗协作。“十四五”时期,建立针对望谟县当地疾病的临床诊疗科目,加强近三年外转率排名前几位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帮扶,加强望谟县医院重症医学和急症急救学科建设,每年至少拟定1-2个科室作为重点帮扶学科,实现帮扶科室学科建设、人才梯队、管理能力以及医疗服务等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加强两地妇幼保健院妇科、儿科等专科的学科建设。建立和实施院科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医疗服务与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惠望双方积极探索远程医疗利益分配机制,加强惠望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建设,建立两地县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培训、远程病理、医学影像诊断及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协助望谟县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临床检验、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打造惠望医疗协作特色品牌。 3.医疗人才交流。“十四五”期间,加强县、镇、乡三级医疗机构人才交流培训。鼓励惠东县知名专家加入“医疗卫生专家援望团”进行半年以上驻点帮扶,开展临床诊疗、教学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等援助活动。支持惠东退休高年资医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到望谟受援机构开展支医帮扶工作。惠东县医院协助支援望谟县医院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培训班等专业学术活动,选派卫生管理、专业技术、学科建设和医学教育等领域专家到望谟进行短期学术讲座活动。两地妇幼保健院制定人才引进和进修培训计划,针对重点专科,采取帮扶一项技术、培养一批骨干、专家现场工作并带教,协助望谟妇幼保健院开展诊疗业务。每年接收望谟县医院20名以上医务人员到惠东县人民医院进行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或进修学习。两地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实施“一院帮扶一院”模式,望谟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每年选派1-2名医务人员到惠东支援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临床进修培养学习1-6个月。 4.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惠望两地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健康保障工作,对脱贫农户的重大疾病救治落实好“三个一批”“四重医疗保障”和一站式服务惠民政策。对望谟地区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风湿病、老年性白内障、唇裂、高血压等地方病、慢性病进行普查筛选,根据筛选结果商议拟定诊治方案实施诊治。 |
引导望惠两地社会各界共同关爱残疾人,重点在残疾人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照护托养、特殊教育、残疾人及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开展帮扶协作。提升望谟妇女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望谟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深化两地妇联“锦绣计划•东西部协作”,继续在巾帼家政提质增效、巾帼助农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惠东帮助望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在加强养老服务基本保障、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活力方面加强协作。
第十章 深化“五园”建设 共促乡村振兴
统筹惠东帮扶资金、人才、产业、劳务和社会力量等方面的资源,以“五园”(家园、果园、茶园、菜园、乐园)建设为重点,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具有望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第一节深化美丽家园建设 持续提升村容村貌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户住房存量部分注重改造,实现厕卧分离、厨卧分离、功能分区,增量部分注重规范标准,突出功能布局,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点,以点带面助力改善村容村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动农村面貌整体提升。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快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和末端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动计划,加强乡村河道整治,加快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系统。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着力推动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协助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交通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短板,助力望谟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未硬化、未形成互联互通、路面比较窄的通村通组路,加强通村通组路管理和养护。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天然气管道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
第二节 注重农户三园建设 持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树牢三园(果园、茶园、菜园)是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思维,坚持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菜则菜,重点加强农户菜园建设。县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完善补助激励机制,由驻村工作队选择两家监测户专门种菜,作为驻村工作队的小菜园,驻村工作队指定在这两户家中买菜,帮助监测户实现稳定增收、守住返贫防线。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乡村建筑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推广创意景观农业、创意农业活动,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新发展乡村手工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供销社、邮政快递等开展农技推广、烘干收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乡村餐饮、住宿、养老、妇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持续提高乡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社区养老和关爱妇女儿童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加快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达标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乡村计划,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提质升级。在解决硬件基础上强化软件支持,帮助好学校配上好教师、好医院配上好医生,为当地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拆分建立村规和民约新样式,村规注重正面导向,民约建立负面清单,注重负面约束,着力树立文明乡风,涵养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
第四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样板
借鉴广东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发挥广东省人才资源、科技创新等优势,从乡村规划、经营主体引进与培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与惠东一起谋划、一并推进,共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红色美丽村庄。不断激发农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在乡村治理、农旅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共同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第十一章突出工作创新 激发协作活力
第一节突出协作模式创新 携手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共同推动望谟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到惠东县,所得收益将专门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节突出方式方法创新 携手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
紧密结合惠东县的综合优势与望谟县易地搬迁安置方式和安置地区的特点,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方面创新易地搬迁后续协作方式方法。立足望谟县农林、产业、矿产、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和优势,支持与有条件的安置区合作共建现代农业、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园。竭力引进帮扶城市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安置区产业开发,积极承接帮扶城市转移产业,帮助安置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引进中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加工车间,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带动安置劳动力持续增收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帮扶车间、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健康养生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引进东部地区社区管理新理念、新手段,加强集中安置区社会治理,借助东部力量补齐提升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实现整体搬迁群众社区融入。
专栏8 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重点项目 |
1.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产业提升工程。按照全县产业布局和安置区的资源禀赋,支持有条件的安置区共建为产业新区。引导帮扶城市在安置区共同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示范点。鼓励帮扶城市参与易地搬迁迁出地土地利用及产业规划,吸引惠东县投资商开发安置区、迁出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古迹、特色自然景观、特色非遗等文化旅游资源。 2.安置区示范样板工程。充分利用惠东县的资源优势,结合安置区特色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服务水平、社区治理能力等共同打造1-4个安置区示范点,树立脱贫致富新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培训就业示范基地,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共同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就业模式,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数量定类定量定向培养和输出搬迁劳动力。“十四五”时期,与惠东县合作共建至少1个就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力争每个搬迁劳动力掌握1—2门劳动技能。 4.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渠道拓宽工程。支持与帮扶城市共同开发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争取将安置区建成东部企业的生产车间。引导安置区全体搬迁劳动力纳入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创业就业。鼓励惠东县爱心企业为有创业条件的搬迁群众提供创业机会,在“十四五”期间,共同培育一批安置区创业带头人。 5.安置区治理创新工程。引导惠东县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帮助提升完善集中安置区教育、医疗、就业、产业配套、社区管理水平,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提供成功范例。搭建社区“一对一”定点帮扶平台,建立安置社区干部交流培养机制,组织安置社区干部到结对社区跟岗学习。“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组织一期社区干部到帮扶社区开展参观学习。 6.安置点教育基础设施升级项目。至2025年底,持续巩固望谟县第五中学、平绕村、坝算村、蟠桃安置点、平朗安置点、甘莱安置点的教育设施改善项目,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学习环境。 |
第三节突出科技协作创新 促进惠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加强两地高新区协作对接,充分发挥惠东县各级龙头企业以及科研学校的作用,在农业及社会发展科技、高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等能力,加大惠东县优秀科技成果在望谟县转移转化力度。
第四节突出协作品牌创新 推动“惠心在望”深入人心
以“惠心在望”(寓意:惠东的心在望,惠东望谟振兴在望,惠东望谟发达兴旺)为示范引领,与惠东联建帮扶单位在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协作、金融协作、社会协作、民生事业协作、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和开发建设,不断夯实东西部协作基础,延伸品牌链,筑牢协作情,为固成效、促振兴、走新路提供新平台、创造新机遇、总结新经验,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惠望样板。
各部门要善于总结经验做法、挖掘特色亮点,生动反映惠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奋斗实践,深入挖掘和广泛报道在惠望东西部协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事例。结合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情况,每年至少上报1例典型材料。
完善东西部协作县际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惠望两县每年定期互访,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商、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建立健全惠望东西部协作乡镇和部门对接机制,明确相应责任,共同抓好落实。望谟县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望谟县推进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望谟县乡村振兴局,同时挂惠望东西部协作办公室牌子,专职负责对接惠望东西部协作事宜。各结对乡镇、部门承担东西部协作工作的主要责任,党委和政府要将东西部协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开展定期互访,加强对接协调,研究确定协作重点和帮扶项目。县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根据自身业务和职责分工,推进落实东西协作工作有关目标任务,定期向惠望东西部协作办公室反馈。
争取惠东县财政帮扶资金保持稳定并逐年增长。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照《惠望东西部协作资金管理办法》,各级财政帮扶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协作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协作地区乡村振兴。借鉴东部经验,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异地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拓展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功能,支持惠东县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县级协作项目竞争性申报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和资产管理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扎实、资金有效监督和资产产权明晰,确保资金使用更加精准、管理更加高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 要指示精神,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报纸、电视台、融媒体、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加大力度宣传结对协作的新成果、新成效,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惠望东西部协作的认知与认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惠望东西部协作的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加强东西部协作常态化指导督促,参照国家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国家的考核办法和要求,根据省州相应考核评价办法,定期对协作成效开展考核评价,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对县直相关单位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开展综合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和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健全日常督查与年度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审计、媒体、民主监督,促进各项扶持政策措施落实见效,保障项目、资金安全。高度重视中央和省、州农业部门和乡村振兴局等组织实施的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工作,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考核评价工作,认真整改落实考核反馈问题。